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免费礼包叠加消费升温,景区如何复工防疫两不误? 正文

免费礼包叠加消费升温,景区如何复工防疫两不误?

时间:2024-03-29 01:44:06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热点

核心提示

  原标题:免费礼包叠加消费升温,景区如何复工防疫两不误?  莫负好春光,赏花正当时。疫情下的首个小长假,多地推出“免费游”提振旅游市场。随着游客出游意愿复苏,免费礼包与消费升温叠加,多个景区游客流量 斜阳断鸿

  原标题:免费礼包叠加消费升温,免费景区如何复工防疫两不误?

  莫负好春光,礼包赏花正当时。叠加斜阳断鸿疫情下的消费首个小长假,多地推出“免费游”提振旅游市场。升温随着游客出游意愿复苏,景区免费礼包与消费升温叠加,何复多个景区游客流量快速上升,工防黄山景区甚至出现客流高峰游客超限,疫两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不误

  专家建议,免费景区应做好错峰、礼包错时管理,叠加“削峰填谷”,消费确保复工防疫两不误。升温

  各地出招促旅游消费

  为促进旅游复苏回暖,斜阳断鸿近期各地纷纷推出旅游优惠活动。

  安徽省黄山市近日推出“江淮大地串门游”活动:4月1日至14日,安徽省市民凭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可享受黄山市31处景区免费优惠政策。

  3月下旬,安徽金寨县发布通知,重点旅游景区面向全国游客免费两个月,支援湖北医务人员的住宿费也一并免除。

  4月5日,厦门市发布通知,6月30日前,国有A级景区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同时,为方便群众出行,市民和游客在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可免费乘坐地铁、BRT、公交车。

  在各地政策推动下,清明小长假旅游客流迎来较大增长,尤其是省市周边游复苏迹象明显。携程发布的《2020清明小长假复苏报告》显示,截至目前,4月周边游产品的预订人数是3月的3倍,主要集中在清明节期间和周末。近一周以来,国内景区门票销量环比增长114%。

  “疫情期间一直没外出,今天天气好,带女儿来山里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体验一下玻璃栈道,感觉很放松!”4日带着女儿外出踏青的芜湖游客刘女士说,进景区都要测体温、登记身份证、出示安康码,这些防疫措施让人感到放心。

  免费礼包与消费升温叠加 景区连续客流高峰

  由于前期疫情期间的小区封闭管理和交通管制,一些市民吐槽早已在家憋得“嗷嗷叫”,期待着能早日外出尽情撒欢,放飞自我。渴望出游的心态,与各式“景区免费游”效果叠加,部分景区游客爆棚。

  “黄山景区现场拥挤不堪”“黄山景区游客达2万停止售票”,在这个清明小长假期间频频网络刷屏。记者向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核实获悉,清明小长假前两天,黄山风景区日接待游客达到2万人,景区出现客流高峰,造成游客集聚。黄山风景区紧急发布通知,启动应急预案,停止游客入园,建议游客选择其他旅游路线,或改日进山。

  黄山风景区解释称,客流高峰游客集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安康码申领、核验和测温等疫情防控措施,游客通行相比正常情况较慢。二是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景区日最大承载量由5万人压缩至2万人,不少游客担心难以进山,出现早晨集中进山现象。

  对此,黄山风景区5日启动应急预案,优化运力调配,加强客流疏导,进一步增加换乘运力,增设软硬隔离设施,防止游客在个别时段、个别区域过于聚集。同时,进一步优化预约措施,避免游客出行过于集中;加强信息发布,引导游客到其他仍有容量的景区游览。6日,黄山风景区秩序恢复。

  不仅在黄山,其他各地景区游客流量也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皖北地区唯一5A级风景区八里河景区3月15日恢复开放,起初每天游客1000多人次,随着清明小长假到来,游客每日增加到8000人左右。安徽繁昌县境内的马仁奇峰景区4日迎来3000多名游客。“除室内展馆,其他景点全部开放,但防疫一点也不能马虎,景区对在园客流量进行限制,瞬时客流量不超过核定承载量的30%。”景区负责人介绍。

  错峰、错时 “削峰填谷”确保复工防疫两不误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个别景区出现人员集聚拥堵,是针对本地户籍免票优惠措施与小长假短途游客出行需求集中爆发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对此,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取消窗口售票、加大运力调配等一系列措施,缓解在景区入口、索道搭乘点等多个关键环节的堵点。

  “景区复工复产和严格疫情防控不冲突。”安徽省金寨县文旅体育局局长洪潮说,景区出入口、购票窗口、候车等环节容易出现堵点,建议景区进一步优化管理,对游客进景区时间、流量合理规划。

  安徽省明堂山风景区负责人韩华说,景区可以通过针对不同户籍地的优惠措施,有效引导短途游客、长途游客群体释放出行需求;通过在工作日、节假日不同时间实行差异化定价等手段,削减节假日客流,刺激提升工作日时段的客流。

  受访专家表示,各地相关部门及景区应更加健全事前预案与事中监控引导机制。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认为,就旅游业长远发展而言,除了法规制定、政策引导之外,各地还应当重视智慧旅游服务、安全预警和救援等服务,进一步健全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记者 程士华 董雪 王菲)